映照日光下屋頂一片大型太陽能模組,背景為中國深圳市商業中心。

上市櫃公司強制碳盤查揭露之商業意義與因應

政府於民國110年陸續修訂與發布減碳政策,其中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將永續經營列為企業發展的重點計畫項目,依產業別及資本額分階段要求上市櫃公司執行溫室氣體盤查、查證及揭露。


概要

  • 資本主義在商業世界的發展進程
  • 誰為繁榮的商業帝國付出代價?
  • 誰該來收拾殘局?
  • 因應

壹、資本主義在商業世界的發展進程

  1. 現在的商業世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在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經濟仍然持續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斷擴張的通貨膨脹導致的生存危機,以及中國暫緩的經濟成長。烏俄戰爭除了破壞地區的政治平衡外,更因為地緣與國際關係牽動能源供應的問題,為後疫情時代的通貨膨脹雪上加霜,北半球即將迎來冬季,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天氣為此添上更多難以預測的自然問題。於此同時,剛結束二十大的中國很可能加深未來世界的政治風險,尚未停止的動態清零政策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受阻,再加上動盪已久的房地產整頓可能惡化並跨境蔓延至其他地區,造成全球供應鏈中斷的危機。

    這三個原因雖然看似各自成立,然而實際上卻互相牽連著彼此。全球互通的網絡讓一種病毒從一地蔓延至全世界,關閉國門也無法避免貿易往來,全球化已經無法切斷地區之間的依存關係。從經濟學的效率觀點而言,透過機會成本分工是自由市場的必然,也因此,腹地廣大的俄羅斯擁有許多自然資源,理所當然成為全球化石燃料及稀有金屬的主要出口國,俄羅斯掌握周遭國家的能源命脈。但是,相反地,能源收入卻大幅影響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在俄羅斯出兵入侵烏克蘭之際,為了遏止損害人權的侵略行為,周邊國家紛紛改變能源使用政策,試圖切開與俄羅斯的能源供需關係造成化石燃料價格大幅上漲,推升既有的通貨膨脹問題,預估通貨膨脹率將從2021年的4.7%上升至2022年的8.8%,這是自1982年以來最嚴重的情形,在薪資不變的前提之下,金錢購買力下降猶如薪資降低一樣加重一般民眾的生存壓力,這一切因果關係源自於自由貿易市場的運作法則 — 資本主義。

  2. 過去發生了什麼

    18世紀英國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哲學,認為當每個人在追求自利的同時,會因為一雙看不見的手促使整體社會達到利益的平衡,其目的在於追求整體的均衡而非個別的均衡,因此自由放任的經濟市場上必然存在財富與貧窮。由於財富私有化以及個人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外部干預,因此在短時間內創造巨大財富成為自由市場中最強烈的驅動力,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經濟榮景是這些古典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料到的。但是過於依賴價格機制來調節自由市場的結果,是讓許多人落於非自願性失業,甚至以剝削的方式取得財富,扭曲亞當斯密所提出之理性自立的本質。他設法提出一個讓國家富有的方法,但違反道德並非致富的必要之惡,亞當斯密不只提出《國富論》,同時也有《道德情操論》,他認為富裕與美德可以同時存在,富國的方法不包含殖民與奴隸。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英國雖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同時也憑藉殖民取得他們引以為傲的日不落國之稱。過去強盛的英國完全展現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黑暗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片面實現亞當斯密之資本主義以支撐人性之自利所追求的帝國主義,以現今觀點來看,英國雖已成為殞落的帝國,但使其曾經輝煌的暴利手段持續至今日的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度自由放任的市場會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凱因斯認為國家應該調整財政手段以維持秩序,這被後世稱作是資本主義的救星。然而市場失靈有許多原因,流通的貨幣、勞動市場的平衡、商品生產等問題的討論行之有年,唯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外部成本始終沒有被妥善解決。

貳、誰為繁榮的商業帝國付出代價?

有學者依據產業對水、空氣、光、土壤與噪音的汙染,調查出對環境影響最嚴重的產業,依序是供電與熱的燃料工業、運輸業、製造業與建築業、農業、食品零售業、時尚產業及科技業。其中特別關注產業對空氣、水與土壤的汙染,因為這些對環境與人的影響更甚其他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空氣汙染導致每年約700萬人過早死亡,超過20億人生活在水資源匱乏的環境,且數字隨著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持續增加,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產生4億噸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的有毒廢棄物。

  • 化石工業
    能夠創造巨大財富但又同時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產業幾乎都跟化石燃料有關,雖然國際上對使用化石燃料有越來越多管制措施,再生能源的建制也屢創新高,但至今仍然沒有一項替代能源可以有效取代它,其他被列為高汙染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或者製程也都與化石燃料有關。

    化石燃料除了作為能源之外,還可以用於生產塑膠、化學纖維、藥妝產品、清潔劑、合成橡膠等用於大眾日常生活的消費品。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自2009年開始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產出國,時至今日仍未曾改變其排名,中國製造業產出量近全球的30%,其次是美國、日本、德國、印度,對照化石燃料排放量中國31.1%、美國13.9%、印度7.5%。中國地大物博,人口14億位居世界之冠,除了豐富的物產之外,相對低廉的勞工薪資成了資本主義下以效率為首的分工方式之首選,強大的內需市場除了使中國發展出一套自有的社會運作模式,同時為其他地區生產商品銷往全球,但這過程中所有的副產品也都留在中國這類開發中國家。

  • 運輸業
    運輸業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5,其中最多來自汽機車、卡貨車等公路運輸,航空運輸位居第三。隨著財富增加,每個家庭越來越有能力負擔個人交通工具,雖然電動車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市占越來越高,但相較於整體而言仍然很低,除了電力儲存的問題之外,最終還是回歸電力來源,若無法解決化石燃料發電的問題,縱使電動車普及也無法改變高碳排的問題。建築業的運作幾乎涵蓋此調查的所有汙染,原因來自建築過程會消耗大量的原物料,聯合國統計2015年至2020年間,每年約砍伐1,000萬公頃的森林,建築過程中除了挖掘土地之外還會引起大量懸浮粉塵,造成空氣汙染也會混入地下水,噪音必然無可避免,且受破壞的生態系統使原本棲息的生物無法繼續生存,改變土地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謂全方面破壞,這與農業是共同的問題。

  • 畜牧業
    畜牧業產生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甲烷與一氧化二氮,從溫暖化潛勢值來評估它們每一單位都遠高於二氧化碳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溫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指的在一段期間內一質量單位之溫室氣體輻射衝擊,相對於相等單位之二氧化碳之係數。甲烷主要來自動物腸道發酵與糞便儲存,飼料與肥料的使用會使土壤排出一氧化二氮,降低有機碳量,土壤可以儲存二氧化碳,過度使用肥料的土地會造成鹽化,使微生物不平衡,植物因此不易生長,使得農民施下更多肥料以維持作物生長週期。另一方面,食品加工與運輸過程也是讓整個產業增加碳排放量的一大因素,食物里程越高,使用的燃料與保存過程使用之製冷劑越多,再加上包裝的使用與丟棄都會增加碳排放量,最重要的是高污染的化石燃料是上述肥料、塑膠包裝、運輸的原物料之一。

  • 時尚產業
    時尚產業的碳排放量占全球10%,近幾年吹起一股快時尚的潮流,將一年分成52個微季節,也就是每週一個循環,追求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引起所有受眾的購物欲望,以低廉的價格堆疊出高頻率的購物次數以創造收入。但是在製作商品的過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來自化石燃料的廉價的物料、工資低廉的製造地、原物料及成品運輸,還有最後被丟棄的「過期」商品。聯合國的統計資料顯示,生產一條牛仔褲要使用3,700公升的水,相當於33,000公克的二氧化碳,時尚產業每年使用930億立方公尺的水,這可以滿足500萬人的用水需求。全世界有20%的廢水來自紡織染色處理,過程中使用的有毒染料不僅造成水污染,還可能因為不當處理造成染整工人死亡,這些數據除了因為持續成長的人口數之外,更因為現代人購買衣服比15年前多60%,但每件衣服的持有時間卻少了一半。到目前為止,快時尚的問題並沒有改善,而且可能在2030年再成長50%,這些品牌幾乎都來自最富裕的國家:歐洲、美國,但製造地通常都在工資低廉的亞洲與中南美洲。

  • 科技業
    科技業雖被列為高汙染產業,但同時也是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產業,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無法推動世界進步且造成更多負擔的事務上,比如至今仍然無法站穩腳步的加密貨幣,挖礦需要耗費大量電力以支撐複雜的運算程序,學者曾經對加密貨幣做調查,估算挖礦每年消耗98.68兆瓦小時的電力,這比許多國家一整年的用電量都還多,如果把挖礦事業結合成一個國家,在全球用電排名裡它們甚至榜上有名,礦工還會隨著電力成本遷移至電價便宜的地區,這些地區通常無法負擔高昂的再生能源成本,這與電動車是同樣的問題,耗電對環境的傷害來自於取電的方式,就是高排放的化石燃料。

雖然自由開放並非每個國家的治理方式,但就商業市場而言,資本主義已經主導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分工帶來高產能也帶來國與國之間、階級之間的貧富差距,多年下來強化了國家之間的民族主義,以資本論成敗,氣候變遷雖然席捲全世界,但在探討責任歸屬的議題時卻用相同的思維評價排碳者。

參、誰該來收拾殘局?

今(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億人,若情況沒有改善,前述所有的統計資料都將會持續惡化,檢視這些統計資料,應該深入探討的不僅是誰排了碳,而是誰獲得了最終的利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據點,擔任過去數十年的世界工廠之稱,在討論碳排放的時候,多數國家也劍指中國,但這真的是中國這類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嗎?

聯合國訓練與研究機構每三年會出一份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在最近期的2020年報告中顯示,2019年全球共產出5,360萬公噸的電子廢棄物,其中包含空調設備、螢幕顯示設備、燈具、大小型家電設備與小型電信IT設備,以人均產生之電子廢棄物數量而言,歐洲人均量最高16.2公斤、大洋洲16.1公斤、美洲13.3公斤、亞洲5.6公斤、非洲2.5公斤。許多產業就像電子產業一樣,品牌與製造地不同,製造過程是品牌的經營成本,商人必定會壓低成本以取得最高利潤,其中牽涉的原物料、運輸、技術員都要具有成本優勢,還有法規管制寬鬆的製造地,更能讓商人們以較低的管理標準生產產品,例如超時工作、排放廢水或未經處理的有毒廢棄物。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製造了銷往全球的各種商品,但是污染卻無法隨著商品送到購買者的手中,在討論排放溫室氣體的同時,還要承擔最大排放國的臭名,從數據來看,享受最終商品者多不是為汙染付出代價的人。

歐盟是最早建立碳交易制度的地方,同時有許多工廠在此時遷出歐洲,因為商人不願接受排碳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要維持相同的收益就必須把排碳的成本移到排碳不用收費的地方,如此一來歐洲變環保了,但其他工廠所在地變髒了,明明讓環境變髒的主意不是來自工廠的在地員工,但付出代價的卻是這些被汙染的地方,就是所謂碳洩漏的問題。這不僅出現在歐洲,而是流竄世界各地,供應鏈已經全球化,物料、人力成本低廉之處,勢必成為製造地,商品運往其他更高經濟能力的地方,製造地卻要承受汙染及承擔高碳排的惡名。為了解決碳洩漏的問題,2021年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目的在於讓排碳者無論在哪裡排碳都要付出代價。

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的碳價報告指出,若要達到巴黎協定所訂的標準,全球碳價應在2030年以前達到50-100美元之間,依照2022年4月的資料顯示,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碳價仍然低於標準,儘管各地對於碳交易已經逐步規劃管制措施,觀望與試行仍然占多數,除了因為目前鮮少有企業或政府可以完全承擔應有的排碳成本之外,也因為難以釐清排碳的責任歸屬。COP27中討論了氣候賠償的議題,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自從工業革命就開始了,不過到了晚近才越來越多關於氣候變遷的討論,現在存在的溫室氣體可以回溯至數十年前的人類活動,當年排碳的這些人在現今是否有負起相同的氣候責任呢?

從工業革命發展歷程來看,英國是發源地,以此為起點擴散至周遭的歐洲國家,而後傳至北美與日本,再逐步發展到亞太及其他地區,對照現今國家發展的程度,最早工業化的國家幾乎都成了現在的先進經濟體,且具有高度發展的地區通常是現在較低碳排放或者具有再生能源技術的地區,若依照排碳者付費的概念,這些先進經濟體似乎並非最受衝擊的國家。

肆、為何而查?

要從人性的角度宣導環境責任並非一個好方法,因為普遍來說,人性偏好以滿足欲望為出發點做事,而且會本能地迴避痛苦與讓自身利益受損的行為。亞當斯密雖然認為人具有道德,但卻小看了人對欲望的胃口,現在橫流在資本市場的活動可以說明一切,人性沒有這麼不堪,但也沒有這麼美好,多年下來以暴利致富已經成為資本家賺錢的前提,只要能賺錢,道德的順位就被往後放,這正是為何碳盤查制度至今不成熟的原因,人們體認到破壞環境帶來的負面結果,但為了修補這個漏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犧牲,因此又讓人們卻步。

碳盤查是所有改變氣候變遷的第一步,它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卻是提醒所有人該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最重要的第一條鞭子,找出排碳的源頭,清查是什麼東西造成碳排放,讓每個物品、每個活動的排碳歷程都清清楚楚,將暖化的事實烙印在每個人心中,凡事三思而後行,環境保護也是做每件事之前該考量的因素,複利在累積的當下通常不起眼又令人不耐,但當滾動出令人乍舌的後果時已經使人措手不及。

環境責任、社會責任的概念行之有年,過去許多企業家、當局者將之視為安撫大眾的口號,蒙混也數十年了。盤查的意義就是告訴所有人暖化不是一場遊戲,不是作秀譁眾取寵,做這些不會得到掌聲,因為這是身而為人、地球的一份子所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大家不想只看到經濟數據上的好看數字,環境績效好才是路能否走得長遠的關鍵指標。許多企業認為這些耗費成本又無法立即看見實質效益,碳盤查就是要糾正這些企業家的經商觀念,向錢看齊的資本主義已經不適用未來的世界,甚至連現在都已經不再適用,每個人都有眼睛可以看出誰真正與環境共存,而誰又是以促進經濟為名、行剝削之實的人,裝模作樣的粉紅泡泡終究會被戳破。

伍、因應

對於企業的碳盤查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查證與確信步驟,不過這只是關於善盡環境責任最粗淺的初步行動。永續發展是長期競爭,需要完整而詳實的規劃,並非區區一個行動可以做好,必須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企業經理人應該由自身做起,徹底改變商業思維,獲利不是唯一目的;政府應該作為領頭羊,經濟與環保並行,除了做好該做的事之外,也要呼籲社會大眾一起跟進環境保護的腳步,如果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認為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現況,那永遠都不會有進展,沒有所謂不改變也可以保護環境的方法,正是因為現在的方法破壞既有的環境,所以要扭轉劣勢一定要做出大幅改變。

在COP27上,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公布全球最新氣候表現,臺灣名列全球倒數第七,在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臺灣屬於先進經濟體之一,且天然條件上有極佳的再生能源優勢,這表示跟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有更高的能力可以做好永續發展,但在國際氣候績效上卻是全球後段班,可見實質作為與期望有一段很大的距離,環境保護不是口號,碳盤查才剛剛開始,如果連最簡單的第一步都做不到,該何以談後續的長期競爭力?

安永2020年底宣布實現碳中和,且2021年達成負碳排放(Carbon Negative),設立以科學為依據的減碳目標,承諾到2025年前的碳排放總量將減少40%,並努力達到淨零碳排放的標準,此外,安永也加入由英國國王發起的永續市場倡議(Sustainable Market Initiative):S30與Terra Carta,且近期首次報告WEF-IBC利害關係人資本指標,並和全球領先的氣候解決方案供應商South Pole投資碳抵消投資組合,讓安永達到負碳排放,同時協助客戶從永續性和去碳化中把握商機,保障並創造價值。

政府於民國110年陸續修訂與發布減碳政策,其中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將永續經營列為企業發展的重點計畫項目,依產業別及資本額分階段要求上市櫃公司執行溫室氣體盤查、查證及揭露。對於排程中最優先的企業而言,訂定減碳計畫刻不容緩,中小企業也應跟上前者的腳步,做足準備以因應未來排碳者付費的趨勢。環保署目前納管之排放源,主要包含發電業、水泥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業等特定行業製程別,以及全廠化石燃料燃燒產生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以上企業,需依照「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指引」之規定,依邊界設定、排放源鑑別、量化排放量、數據品質管理、文件化與紀錄之流程,執行溫室氣體盤查,於指定資訊平臺完成登錄,並依照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每三年內經查驗機構查證其排放量清冊及相關資料。

除受環保署規範之企業外,金管會逐年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碳排放情形,要求盤查邊界須對齊企業合併財務報表,亦即須納入合併報表子公司,但對於子公司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統計,要採財務控制權法、營運控制權法或股權比例法等並無規範,僅要求企業合併報表各子公司必須一致。若採用財務控制權法或營運控制權法,應100%認列其排放量,若採用股權比例法,應依照各事業體所持有的股權比例,認列各事業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此外,所有上市櫃公司(即不分階段之適用公司)皆須於民國111年第2季底前完成「母公司」、民國112年第1季底前完成「集團(包含各子公司)」之溫室氣體盤查及查證時程規劃,並提報董事會,後續應將前揭執行進度按季提報董事會控管。

結語

由於供應鏈全球化,上下游之間互相督促徹查碳排放與落實減排措施,系統性推動永續發展,形成一股不環保就淘汰的合作關係,除了政府給予相關盤查指引之外,安永已準備好接受各行業的輔導事務,從最基本的盤查業務,到編製報告書,乃至於參與國際永續組織、競賽都有完善的規劃,全力協助上市櫃公司做永續轉型。

(本文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CCaSS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服務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及林孟賢協理合著,已刊登於《2022經濟ESG年鑑》)


相關內容

臺灣「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要如何實現

本文將以歐盟、日本及中國大陸三方已承諾淨零排放之締約成員為參考對象,比照我國於今年三月正式公布之「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探討是否可將國外的減量政策作為參考指標,進一步強化我國的永續發展成效與策略。

    關於本文章